寧德時評:拿曾子的“三面鏡子”照照自己如何?
范伯義
曾參是孔子的學生,有一天,他向老師匯報自己為人處事的心得:“吾日三省吾身,為人謀而不忠乎?與朋友交而不信乎?傳不習乎?”
這就是曾子的三面鏡子,關鍵詞“忠”“信”“習”。
“謀”是為他人辦事,出謀劃策;“忠”者,中在心上,指不偏不倚,忠誠盡力。在我們國家,黨政領導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,要時刻把群眾冷暖安危放在心上,牢記權力的本質是責任,權力的本色是為民;從人民利益出發,用好人民賦予的權力,為官一任,造福一方,這是對黨、國家、人民的忠誠。
當然,普通大眾為人做事,也要忠,忠于職守。我的堂叔是一所中學的門衛,一天交接班時,他懷疑一個正要出校門的訪客是小偷,因為他的褲子口袋鼓鼓囊囊的,還露出半部手機,但又苦于沒有直接證據。
于是,他禮貌地攔住了那人,問他是否丟了手機?同時從門衛室拿出一部手機(待失主認領的遺物)給客人認。那人做賊心虛,趕緊伸手捂緊褲子口袋,見露相后疾速逃離。
叔叔緊追不舍,跑出近一公里遠才將小偷制服,追回了5部手機,這些手機是學生們上體育課時,放在操場的草地上。在和小偷爭斗中,叔叔傷了右手,鮮血淋淋。
事后問起堂叔為何如此賣力?這位老退伍軍人笑說:“食君祿,忠其事。”
林子大了,什么鳥都有。我們也經??吹揭恍┕珓杖藛T辦事不力,吊兒郎當,但挖墻角之類的本事卻大得很,一有機會便“牽”走阿公的財物。這些人可謂不忠不義,真真要拿曾子的鏡子,好好照照自己,洗心革面。
“為人謀而不忠乎?”的最高境界是“鞠躬盡瘁,死而后已”。歷史上最著名的人物是諸葛亮、文天祥、岳飛等,近現代的周恩來總理,他們把自己的一切都無私地奉獻給祖國和人民,可謂大忠。
但凡忠誠忠貞者,一定言而有信。
是的,人言為“信”??鬃诱f,“人而無信,不知其可也”——一個人要是不誠信,真不知道他能干什么事。
記得小時候,祖母把自家養的豬和茶葉賣給客人,從未訂立什么契約、合同(那時候的農村也沒有合同),僅憑雙方口頭約定,但從來沒有違約的。
一年,一位外地客人清明節前買走了兩只豬仔,約好中秋還錢??墒堑搅四杲K還不見客人的身影。父親說,那人恐怕要失約了。祖母肯定地回答,不會的。
到了除夕的前一天,客人來還錢,解釋說,家里走了火,損失不小,一時籌不到款,所以現在才還豬債。祖母見人家可憐,從還款中拿出10元,說是給小孩的過年紅包。要知道,那時候的10塊錢,相當于現在的好幾百元。
現如今,經濟交往中的合同條款厚如一本書,密密麻麻的都是字,看似無懈可擊,可違約者如麻如粟。與朋友交,止于防,止于詐;“利”字當頭,“信”也低頭。
一個民族缺什么也不可以缺道德誠信,在信仰的荒原上,民族脊梁是挺不起來的!
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拯救人心危機、信任危機、信仰危機,糾正扭曲世界觀、價值觀、人生觀的靈丹妙藥。這也是筆者吁請人心不古的現代人常用曾子的“三面鏡子”照照自己,找回失落信仰的題中之義。
最后,我們談談“傳不習乎?”這里的“傳”指老師傳授的學問(做人做事的道理與原則),“習”和《論語》首句“學而時習之”的“習”是一個意思??蓢@的是千百年來,大多數人誤讀它的意思,膚淺地認為,習即“溫習”。
習,至少有兩層意思,一是實踐,做學問不能停留在書本上,紙上談兵,而要把所學知識應用到日常生活工作中,學以致用。如陸游所言,“紙上得來終覺淺,絕知此事要躬行”。二是習慣,在成長中養成良好的習慣和本領。“人之初,性本善;性相近,習相遠”,講的就是這個道理。
對于官員來說,黨紀國法方針政策,便是要終生踐行的“傳”,比如,黨的宗旨是“為人民服務”,但少數官員貪贓枉法、為害一方,成了“為人民幣服務”的貪官。因此,“習”這一面鏡子尤為重要。
我們從近些年中落馬官員的仕途分析,不少人在沒有違紀腐敗之前尚有所建樹,也為老百姓做了些好事、實事,但隨著職位的升遷,權力的集中,忘了“舉而措之天下之民”的初心,沾染了惡習,在金錢、美色面前,敗下陣來,最終走向人民的對立面。
責任編輯:劉寧芬